宁外的夏天

//这是一篇很早之前的文字,随着年龄的增长,语言的表达能力与词藻的华丽程度呈指数级下降。常常感叹于本科时竟拥有还算灵活的头脑,历经高考议论文训练而不机械的文笔。

//文字常读常新,对过往也颇有感慨。半年前回到了宁外看望了老师,曾经的永无岛几近变成市井庸俗之地,好在景色变化无多。菊次郎的夏天总能让我回忆起那段宁静平和的时光,我愿意单独为她写下一段文字,某种意义上,宁外已经永远消逝在了记忆长河之中。

过零点,手上放着EPL NAVI的比赛,IPAD上是经导的讲义,有时在想,也许这种不动脑子的作业,需要搭配一些额外的娱乐项目,以免大脑陷入无尽的抄抄抄的死循环中。

上次和导师组出去听了一场“二次元”的音乐会,其实是上个世纪的二次元,久石让和宫崎骏合作的动漫音乐。按理来说应该是写一篇类似于观后感的作文,来纪念难得的一学期一度的公款吃喝的无人放鸽子的导师组活动,但当晚回到寝室三人小队都在老老实实的颓废,所谓观后感也无疾而终,希望组长的报告无事(。

不过说回来,这场音乐会还是有不少感触的,或者说,不少在特定夜晚能引起共鸣的感触。

久石让这个名字在初中相当的耳熟,初一的时候初入住宿生活,买了一个ipod,寻思着有无什么助眠的纯音乐。然后M发给了我一个压缩包,如果幸运的话,在百公里之外(现在是百万公里了)的某个抽屉中应该还存在着这些MP3文件。其实一开始我并不关心这些音乐究竟是叫什么名字,或者是有谁写的,在某次偶尔整理ipod的时候,发现那批纯音相当数量由久石让谱写,当然出现最多的专辑名字是《来自风平浪静的明天》。名字大抵都忘了,但是有一首含有溪流鸟鸣,一首轻音钢琴的依稀记得旋律,以及伴随着旋律的那些9点熄灯而我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夏日夜晚,和极远处山路上的点点橘黄色的灯光。

关于宫崎骏,说实在我其实了解的并不多,小学的时候音乐课被逼着看《千与千寻》,幼小的年纪,晦涩难懂的深意,以及偏阴暗的画色,给我留下了相当不好的印象,以至于至今也未完整看完过,就知道父母变成了猪,和那个变成某种符号的无脸男。初中倒是在美术课(为什么我会在美术课看电影?)看了《起风了》,在初中的某个期中考试的前夜还看了起风了的文字版。起风了对于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,比如某个分享的K歌软件,比如阴暗潮湿的宁外春日,比如澄澈橙黄的某辆669路公交车,简而言之,对于我来说起风了是一个符号,一个关于过去的符号。

惭愧的说,也许是直到拿到票坐在那个位子上,我才突然意识到,哦,很多宫崎骏的音乐是由久石让谱写的。但其实也无大感,《天空之城》某种意义上是让我回想起了很多宫崎骏漫画的片段,而其余的大多也只是陌生的“哦,这音乐挺“古典的”(这音乐好催眠)。

然而在音乐会快结束的时候,主办方突然宣布添加一首,《菊次郎的夏天》。

矫情的说,这个名字,唤醒了某种回忆。

初三上学期,音乐课的期中作业便是分享一首快乐的音乐。当时和M、A在一组(hhhhh铁三角),在很多音乐中挑了好多,最后选取了《菊次郎的夏天》。当时为了负责讲好这首音乐特意制作了PPT,截取了电影中配乐的片段。印象最深的还是在这个片段中加了一句“Mike Alina”(童言无忌,希望人出事)。

当然了,菊次郎的夏天,更多的是让我想起了属于我人生前半段的夏天,在那所东钱湖旁世俗之外的初中度过的时光。想起了初三上的音乐课,一直排在周五的最后一节,上完音乐课,和M、A三人沿着“环宁高速”缓步走向食堂,沿路可以肆无忌惮的谈论着各种话题,吃完饭后,略微休整过,便是自由活动的体育课,看电影的班队课,和即将到来的周末。就像《挪威的森林》中所说的透明闲适的周五,令人无比怀念。

确实有所破防,当然分享给M后变成了两人破防。之前综英课有一个问题问在已经度过的人生中哪段经历最为美好,我的答案“初中”在一片“小学”乃至“幼儿园”中格格不入。

对于现在的我来说,久石让,抑或是宫崎骏,就像他们经常所包含的意义一样,他们意味着某种逝去不可复现的美好时光,一个不用思考过多的黄金时代,一处纯白无暇的巴别塔。

就像高中写高考作文一样,这次音乐会,是举行一次悼念,站在一块墓碑前,刻着“宁外”。


宁外的夏天
http://vldb.dev/2021/03/20/life_experience_3/
Author
Nemo Yu
Posted on
March 20, 2021
Licensed under